原標題:大理收到一封道歉信和兩塊“石頭”

在蒼山疊翠、溪流潺潺的七龍女池,石階旁的一草一木都承載著自然的饋贈。近日,一封跨越千里的道歉信與兩塊寄回的石頭,讓這片秘境多了一段關于“失”與“歸”的溫暖故事,更讓文明旅游的命題變得鮮活而深刻。
故事的主角是游客曹某某。2025年7月12日,她在游覽蒼山七龍女池時,因一時疏忽帶走了兩塊山間石頭。離開景區(qū)后,這份“不經意的占有”卻成了心頭的牽掛——她愈發(fā)意識到,每一塊石頭都是蒼山生態(tài)畫卷的有機組成,隨意取走不僅破壞了景觀的原生性與完整性,更是對公共自然資源的不負責。
這份愧疚最終化作了行動:曹某某寫下誠懇的道歉信,將兩塊石頭細心包裝寄回大理市蒼山分局,字里行間滿是自責與歉意,反復懇請工作人員能將石頭歸還到原位。收到寄回的石頭后,大理市蒼山分局及時聯系蒼山生態(tài)旅游開發(fā)有限公司對其進行消毒殺菌處理、排除安全隱患后,已將這兩塊“失而復歸”的石頭妥善放回了原生山體,讓它們重新融入蒼山的懷抱。

或許有人覺得,兩塊石頭微不足道,但這背后藏著的,是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與對規(guī)則的尊重之意。蒼山作為無數人心中的自然秘境,獨特的地質風貌與秀麗山水之所以動人,正因為每一寸草木、每一塊山石都保持著最本真的模樣??此莆⑿〉摹皫ё摺?,實則是對生態(tài)平衡的破壞;而這份主動“歸還”,則是文明旅游最生動的注腳。
文明旅游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,它藏在一個個細微的舉動里:是曹某某寄回石頭時的愧疚與誠懇,是游客們自覺帶走隨身垃圾的習慣,是駐足觀景時不隨意刻畫的克制,是不采摘一草一木、不占有一石一土的自覺。這些看似平凡的細節(jié),匯聚起來便是守護好山好水的磅礴力量。

旅行的意義,從來不是“占有美景”,而是“遇見美景”;不是留下痕跡,而是留下尊重。當我們懷著敬畏之心走進自然,以“只留腳印,不留遺憾”為準則,主動踐行環(huán)保理念,隨手清理身邊垃圾,傳遞文明旅游意識,才能讓蒼山的風永遠清潤,讓蒼山的水永遠靈動,讓每一處自然秘境都能“青春常駐”。
